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分类培养 >> 正文
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5-03-24         阅读: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中职部

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食品质量与安全(690104)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

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69)

食品类(6901)

农副食品加工业

(13)

食品制造(14)

酒、饮料和精制

茶制造业(15)

餐饮业(62)

质检技术服务业

(745)

质量认证认可工程技术人员(2-02-29-04);

检验检疫工程技术人员(2-02-31);

食品安全管理师(4-03-02-11)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4-08-05-01);

营养师(4-14-02-01);

1.公共营养指导

2.食品检验

3.质量管理和认证认可

4.检验检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崇德知礼、身心健康、职养深厚、精技强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知识,具备食品检测、基础实验技能及食品安全控制等能力,能够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质量检验、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食品质量意识、食品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文明生产、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了解食品安全的理论前沿、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

4.了解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微生物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掌握现代食品加工和检测的技术与方法;

7.熟悉主要食品的品质特点,了解食品生产典型工艺流程;掌握各类食品加工产品的生产原理、加工与操作知识;

8.掌握食品营养、功能成分和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团队协助能力;

3.具有能够正确查阅各类食品质量生产标准的能力;

4.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标准和法规制定等能力;

5.具有从事食品加工生产全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6.具有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风险点,并提出建议等食品质量管理的能力;

7.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质检机构从事分析检验、质量控制和评价的能力;

8.具有根据SOP(标准作业指导书)文件完成检测、监督任务,正确撰写报告的能力;

9.具备食品营养成分分析、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分析及营养标签编制的能力;

10.具有对食品中常见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进行预防与控制,并能运用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专业知识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七、主要接续专业

本专业可续接高职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继续本科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学习。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历史、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意义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提出、发展等,掌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

能力目标: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

知识目标:了解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的关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提升心理健康的能力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主要包括“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和谐交往,快乐生活”等板块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3

心理健康与安全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能力目标:掌握压力管理技能,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我。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与我”、“成长烦恼”、“认识自我”、“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我”、“学会学习”等多个板块。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4

哲学与人生

知识目标:掌握物质与意识的概念,掌握联系、发展、矛盾的概念,掌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掌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观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认识世界、分析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的各种流派;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史观等。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5

职业道德与法治

知识目标: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作用,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了解相关的民事、经济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礼仪规范,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履行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公民职责,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在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按照法律规范做事,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八荣八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尊重法律规则,履行法律义务,崇尚公平正义。

包括“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等内容。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6

语文

素质目标: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知识目标: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能力目标: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结合生活和职业情境,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与优劣,力求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阅读与欣赏

2.语文学习方法

3.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

4.表达与交流

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6.文学常识

7.课外古代诗词诵读

1.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多媒体授课。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78

7

数学

知识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以基础知识为主,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直线与圆的方程、简单的集合体、概率与统计初步。拓展模块主要以基础知识、函数、代数与几何和概率与统计为主。

数学课程教学实施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要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发展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按照课程内容确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程任务:教学要体现职教特色,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教学中要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素养。

378

8

英语

知识目标:积累主题或升学相关的英文词汇;熟练掌握基本的语音、语法知识及运用规律;掌握基本语篇和语用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正确认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及对中外企业文化的客观了解。

能力目标:围绕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跨文化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交流;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不同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合理评判;拓展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有效规划个人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主要包括基础模块及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涉及个人、家庭及社区生活、校园生活、饮食起居、出行问路、交通旅游、求医就诊、健康护理、校园生活、志愿服务、人类文明、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等主题。拓展模块主要针对升学考试内容开展。

1.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融入线上教学资源,多媒体授课。并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2. 考试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评估学生。过程考核涉及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等,占比60%。期末考试重点考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占比40%。

378

9

信息技术

素质目标: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8个部分内容。

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要求,对接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144

10

体育与健康

素质目标: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培育;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克服困难及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目标: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熟知动作构成要素。

能力目标: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能够初步运用获得的知识技能锻炼身体,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

1.功夫扇

2.三路长拳

3.第九套广播体操

4.足球、篮球、排球

5.羽毛球、乒乓球、网球

6.健美操;

7.跆拳道;

8.体育舞蹈;

9.素质拓展;

10.毽球

11.各类运动比赛、活动。

1.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与职业、专业相结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应用信息技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考查课: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第一、二、三、四、五、六学期连续 开设,12学分,学时216学时。

185

11

公共艺术

素质目标: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厚植民族情感,提升文化自信,形成较好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对中外艺术作品的比较,理解不同语境中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博才众长。

知识目标:学习中、外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的发展及代表作品,理解各领域的审美特征及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在欣赏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以及实践练习的过程中运用相关工具和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1.中国绘画艺术

2.外国绘画艺术 3.中国书法艺术

4.中国雕塑艺术

5.外国雕塑艺术 6.中国建筑艺术 7.外国建筑艺术

8.工艺美术

1.采用情境教学、欣赏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问答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72

12

历史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目标:掌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史前时期的文明发展线索及其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重要变化和发展。

认识列强侵华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事实和意义。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事实。

能力目标: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在认识现实社会或职业问题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能够尝试搜集、整理、运用可信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现实问题。

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解释加以评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判现实社会与职业发展中的问题。

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模块,其中中国历史模块共有15 个学习专题。

1.1 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1.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4隋唐时期大一统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1.6明至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1.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1人民解放战争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4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5精湛的传统工艺模块;

世界历史模块共有11 个学习专题。 2.1多样的文明古国 2.2中古时期的区域文明

2.3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全球联系的建立

2.4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2.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2.6资本主义的扩展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2.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2.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9第二次世界大战 2.10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2.11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2.专业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公共事务管理、公共关系6门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1

基础化学

素质目标: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诚实守信、工作严谨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化学行为和规律,基本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具备基本的实验室工作能力。

主族化学元素和基础化学反应;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应用;各类化学分析方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条件和应用。

1.采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和理化分析实训室开展教学。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144

2

食品化学

素质目标:规范意识;诚实守信、工作严谨。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化组成、化学变化及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食品化学相关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食品的化学组成和主要化学变化;水分、矿物质、糖类、脂类、维生素、酶、天然色素、风味物质、天然活性成分等物质的性质和分类;食品化学技能训练。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72

3

食品微生物学

素质目标: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知识目标:理解微生物对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微生物的类群、形态与特征等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灭菌和消毒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菌落形态差异;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氏染色;灭毒与消毒基本知识;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配制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72

4

食品标准与法规

素质目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施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法规与标准的基础知识与体系,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

能力目标:熟悉标准的分类和制定标准的原则与程序,掌握食品基础标准及产品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基础知识;标准化与食品标准制定;我国食品标准体系;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企业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72

5

公共事务管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公共管理伦理道德精神,遵纪守法,愿意投身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

知识目标:了解接待的类型;了解接打电话的礼仪,邮件的种类,邮件分发和传阅的方法;商务工作的基本内容;了解值班的类型,值班工作制度,理解值班工作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了解印章的种类、样式,理解印章的作用和管理、使用要求;了解突发事件的处理、文字工作、文书工作,理解工作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掌握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包括“接待工作”“通信工作”“差旅工作”“值班工作”“印章管理”“领导日程安排”“突发事件处理”“文字工作”“文书工作”“会议工作”“活动工作”“文书办理”“纸制文件的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管理”等内容。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162

6

公共关系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侧重学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知识目标: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方式、传播特点。

能力目标: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活动规律和特殊要求,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对公共关系的专业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具备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公共关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公共关系的策划工作奠定基础

1.形成意识

2.调查分析

3.信息交流

4.沟通协调

5.培养素质

6.交际礼仪

7.言语表达

8.演讲商谈

9.活动策划

10.形象塑造

11.危机管理

12.市场开拓

1.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多媒体授课。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162

(2)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开设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仪器分析技术3门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素质目标:适应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推进产学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注重素养教育,打造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掌握密度、相对密度的概念及相对密度的测定意义。掌握总酸度、有效酸度、挥发性酸度测定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能力目标:会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的总酸度;会用直接滴定法和高猛酸钾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还原糖;会对硝酸盐、亚硝酸盐测定中样品预处理。

1.检验前准备;

2.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3.食品一般的成分检验;

4.食品添加剂的检验;

5.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6.蛋白质的测定;

7.维生素的测定。

1.采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和理化分析实训室开展教学。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108

2

食品质量管理学

素质目标:良好的职业素养;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原料污染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掌握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掌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学会在食品中制定HACCP计划及应用。

1.食品质量的一般特性;

2.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食品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工具;

4.SSOP的定义、体系的起源与发展、SSOP的基本内容;

5.SSOP与GMP、HACCP的关系;

6.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

7.食品安全危害的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8.食品生产5S现场管理办法,车间消防安全。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72

3

食品生物化学

素质目标: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思维。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生物化学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包括食品中各组分的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安全性。

能力目标:具备应用食品生物化学及相关知识和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糖类的结构和性质、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变化、糖的代谢途径;

2.脂类化学组成、脂肪的储存与分解、磷脂的中间代谢、胆固醇的转化;

3.矿物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基本代谢过程;

4.糖的种类;

5.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6.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核酸代谢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7.酶的分子结构、酶的生物催化作用、酶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与控制、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8.维生素代谢的基本过程、食品加工与储藏工程中维生素的损失。

1.教学条件:线上使用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教学,线下使用多媒体教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开展教学。

2.师资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食品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对各类常见食品进行样品检测的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

3.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不同的形式及多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内容。

4.考核方式: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

72

(3)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开设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快速检技术、食品包装技术5门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1

食品加工技术

素质目标:适应发展需求,体现高职特色;推进产学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注重素养教育,打造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了解食品加工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食品加工原辅料及特性、设备选择、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指标与常见质量问题的控制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各类食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同时,了解食品生产工艺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系,以适应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检验、产品研发等岗位的专业实际需求。

1.食品加工技术概述;

2.果蔬加工技术,果蔬贮藏与保鲜;果蔬发酵技术;

3.淀粉制糖与糖果加工技术;

4.焙烤食品加工技术;

5.豆制品加工技术;

6.肉制品加工技术;

7.乳制品加工技术。

1.采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食品加工实训室开展教学。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2

食品营养学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营养和健康关系的做好宣传普及的能力,树立正确摄入营养的健康观念,学会通过合理饮食提高健康水平。

知识目标: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素的组成、应用以及食品营养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进行营养评价和膳食指导的能力。

1.基础营养要素;

2.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应用;

3.膳食指南和营养健康;

4.合理烹饪和食谱编制。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3

食品添加剂

素质目标:良好的职业素养;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知识目标:熟悉并掌握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掌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评价的方法。

能力目标:具备熟练并规范使用操作仪器及工作软件能力进行样品分析的能力;具备准确处理实验室数据的能力。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原子吸收法;

3.电位分析法;

4.电导分析法;

5.气相色谱分析法;

6.液相色谱法。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仪器分析实验室开展教学。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6

4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素质目标:树立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意识、奉献意识,为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常见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掺伪、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学会查找相关文献、标准等制定检测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兴趣和结果判定能力,为今后能胜任食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分类;

2.食品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和原理;

3.常见农兽药的种类和危害;

4.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及快速检测方法;

5.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检测方法;

6.非法添加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7.食品掺伪快速检测方法;

8.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原理和方法。

1.教学条件:线上使用学习通、职教云、云班课等平台开展教学,线下使用多媒体教室、食品理化分析实训室开展教学。

2.师资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食品快速检测理论知识,对后续专业课程内容有所了解,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教学方法:运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考试课,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

36


食品包装技术

素质目标:使学生掌握食品包装技术知识。

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包装学的定义、分类。

能力目标:掌握食品包装对食品的影响。

1.环境因素;

2.包装食品的微生物

及其控制;

3.包装食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控制。

1.教学条件:线上使用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教学,线下使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

2.师资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食品包装技术知识基础,对后续专业课程内容有所了解,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教学方法:运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考试课,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

36

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化学

主要教学内容:

1.主族化学元素和基础化学反应;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应用;

3.各类化学分析方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条件和应用。

教学要求:

1.采用讲授、实操相结合和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和理化分析实训室开展教学。

2.考试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2)食品化学

主要教学内容:

食品的化学组成和主要化学变化;水分、矿物质、糖类、脂类、维生素、酶、天然色素、风味物质、天然活性成分等物质的性质和分类;食品化学技能训练。

教学要求: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3)食品微生物学

主要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菌落形态差异;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革兰氏染色;灭毒与消毒基本知识;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配制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方法。

教学要求: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4)食品标准与法规

主要教学内容:

食品标准与法规基础知识;标准化与食品标准制定;我国食品标准体系;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企业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教学要求: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5)公共事务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

包括“接待工作”“通信工作”“差旅工作”“值班工作”“印章管理”“领导日程安排”“突发事件处理”“文字工作”“文书工作”“会议工作”“活动工作”“文书办理”“纸制文件的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管理”等内容。

教学要求: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6)公共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

1.形成意识

2.调查分析

3.信息交流

4.沟通协调

5.培养素质

6.交际礼仪

7.言语表达

8.演讲商谈

9.活动策划

10.形象塑造

11.危机管理

12.市场开拓

教学要求:

1.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多媒体授课。

2.考查课,采取过程考核为主(60%)、结果考核为辅(40%)的考核方式。

4.实践性教学环节

1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

一、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二、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

三、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2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由学校组织在食品企业、食品销售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食品检测机构等开展完成,校外实习主要在企业认识实习;职业证书技能实践;进入食品制造、食品安全检测、健康管理等行业开展的食品质量检验、食品安全管理等岗位完成。

3综合实训

实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并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21〕4 号)。

5.相关要求

(二)学时安排

总学时为3492 学时(升学方向3060学时),每 18 学时折算 1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1692学时,占48.45%。(升学方向1800学时,占58.14%);专业技能课1656学时,占47.42%。(升学方向1188学时,占38.79%);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顶岗实习):理论课占比40%左右,实践课占比60%左右(升学方向理论课比例高于就业方向)。

九、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技能课程;第三学年主要开设综合实训、岗位实习。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专业课时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备注

升学

就业

公共基础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36

2







“▲”为升学考试科目

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2

36


2






3

心理健康与安全

2

36

2







4

哲学与人生

2

36



2





5

职业道德与法治

2

36




2




6

语文(Ⅰ-Ⅵ)▲

22

396

4

4

4

4

4

2


7

数学(Ⅰ-Ⅵ)▲

22

396

4

4

4

4

4

2


8

英语(Ⅰ-Ⅵ)▲

22

396

4

4

4

4

4

2


9

信息技术(Ⅰ-Ⅳ)

8

144

2

2

2

2




10

体育与健康(Ⅰ-Ⅴ)

10

180

2

2

2

2

2



11

公共艺术(Ⅰ-Ⅱ)

4

72

2

2






12

历史

2

36


2






小计

升学方向

100

1800

22

22

18

18

14

6


就业方向

94

1692

22

22

18

18

14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1

基础化学

8

144

4

4






2

食品化学

4

72



4





3

食品微生物学

4

72



4





4

食品标准与法规

4

72

2

2






5

公共事务管理▲

9

162



2

4

2

1


6

公共关系▲

9

162



2

4

2

1


小计

升学方向

38

684

6

6

12

8

4

2


就业方向

36

648

6

6

12

8

4



专业

(技能)方向课程

7

食品生物化学

4

72


2

2





8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4

72




4

2



9

食品质量管理学

4

72





4



小计

14

252

0

2

2

4

6



综合实训

10

基础化学实训

4

72

2

2






11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

6

108




2

4



12

食品理化检验实训

4

72





4



小计

14

252

2

2

0

2

8



选修课

13

食品营养学

2

36

2







14

食品添加剂

2

36


2






15

食品加工技术

2

36



2





16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2

36




2




17

食品包装技术

2

36





2



小计

10

180

2

2

2

2

2



岗位实习

18

顶岗实习

30

540







30

小计

升学方向

66

1188

8

10

14

14

18

2


就业方向

94

1692

8

10

14

14

18


30

其他


5

入学教育1学分、军训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劳动教育1学分

合计

升学方向

171

3096

30

32

32

32

30

8

就业方向

193

3492

30

32

32

32

30

30


注明:单招或者对口升学的学生,在单招或对口高考后,统一组织参加毕业前实习教学活动。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 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 3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为推动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真正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学校还聘请工作经历不少于五年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

配备有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验实训室

设置基础化学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食品理化检测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等以及根据开设课程需要增加的实训室。

(1)微生物检测实训室

配备常规玻璃器皿、干燥箱、电子天平外,还需配置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振荡器、冰箱等设备以及足够数量用于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基本操作的实验实训用品及用具。用于微生物学基础、用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保藏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基础化学实训室

常用玻璃器材每人1 套,电子天平(0.1 mg/0.01g)、旋转蒸发仪、水浴锅、马弗炉、电热干燥箱等 1 台/10人,低速离心机 每20 人 1 台,通风橱每 20 人 1个,以及足够数量的蒸馏设备、滴定设备等。用于基础化学和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食品加工实训室

配备食品生产仿真教学软件或食品加工生产线、食物烹饪设备等。用于食品营养、食品加工生产技术、食品冷冻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食品理化检测实训室

电子天平(0.1 mg/0.01g)、折光计、比重计、黏度计、pH 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每 10 人 1 台,紫外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含消化装置)、脂肪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每 20 人 1 台,以及足够数量的粉碎机、搅拌器、电热干燥箱、涡旋振荡器、消化装置、离心机等样品前处理设备。用于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测、质量控制以及食品质量认证等实践项目的健康管理、食品制造等企业和社区、学校、政府检测部门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基地规模要与实训学生规模相适应,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涵盖当前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安排顶岗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基地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

具备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了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职业标准,有关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测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10万册。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

建设、配备有20万册电子图书,2间电子阅览室。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能够满足教学。

(四)质量保障

1.建立有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有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具有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有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建立有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室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毕业要求

1.所有必修课达到及格以上。

2.选修课达到合格。

3.须获得英语、普通话、计算机等通用技能证书1-2个。

地址: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大学路1号  电话:028-26095000

版权所有: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 © 2025
川公网安备 51200202000197号
蜀ICP备19039039号-1